第六百二十九章 苦涩年轮_盛赋
自大小说网 > 盛赋 > 第六百二十九章 苦涩年轮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六百二十九章 苦涩年轮

  秋水郡,户数不足五十万,虽有千里沃野,可将粮食种子播下,土壤总是欠了一口气,距离上一次丰收,是五十年前的往事了。

  五十年,足够两代人花谢花开。

  自大争开始之后,秋水郡也难逃脱赋税加重的虎口,百姓生活更加不易,街道上,看似摊位不少,可路上的行人,都已上了年岁,多数酒楼客栈,生意寡淡,无丝毫红火迹象。

  细看之下,这里的百姓多数身材消瘦,一看便知,饭碗里没有油水,素面,咸菜,是秋水郡的饮食主调,当然了,这只是大多数百姓生活写照,而非大户人家的光景。

  宇文君漫步在街道上,他换了一身很朴素的墨色衣裳,看着并不显贵,这里的一切,果然如国师大人所言,百姓生活很苦,繁华闹市尚且如此,山野村庄小镇里的百姓,生活自然是更加艰难。

  不同于高志与陈典曾帮扶过的大春州伯牙郡,那里好歹占据地势之利,可在水产一事上下下功夫,而秋水郡这里,无地理优势可依靠,距离其余州郡还路途遥远,也并无本土的文武之道的传承可言,一个地方,土壤若是不够争气,便很难生机勃勃。

  而秋水郡近百年来,也并未出过人杰,寒门士子的数量少的可怜,秋水郡的衣冠士子,放眼其余州郡,与寒门士子并无多少差异。

  一场秋雨一场寒,秋水郡之名,真名副其实也。

  一家酒楼里,宇文君独自一人坐在靠窗户的位置,外面,细雪纷飞,路上行人抖抖嗖嗖,露天的小商小贩,搓了搓手,哪怕是下雪了,也在坚守生意,无论刮风还是下雨,无论生活如何煎熬,都得要撑下去,人总是要吃饭的,哪怕自己可以饿着,家里的妻儿老小也不能饿着。

  一壶热酒,一叠花生米,一碗就着咸菜的素面,便是宇文君这一顿的口粮,其实宇文君想要一叠牛肉,然对于贫苦之地,牛肉可是稀缺资源,哪怕是乡绅土豪,也极少吃牛肉,通常都以猪肉为主。

  街道萧条,郡内一片颓然,宇文君无端想起了自己参与八顾之宴的往事,他让那个偏僻而贫穷的村庄响起了朗朗读书声。

  在秋水郡设下一座恒昌书院的想法,已在宇文君心里生根发芽。

  盛世也好,乱世也罢,受困受难的,总归是下层百姓。

  宇文君没有嫌弃这一顿潦草的午饭,而是一口一口的吃完了,唯一可圈可点之处在于这这一壶热酒滋味儿很正,并未兑水。

  有些事不好言说,越是贫苦之地,弄虚作假的事情就越少,可有些时候,越是贫苦的人,就越是喜欢弄虚作假。

  宇文君走出这家酒楼,他打算离开郡内,前往周边的村镇看上一看,走着走着,前面传来了一阵嘻嘻哈哈打闹的声音。

  视野中,几位孩童正在打雪仗,小脸通红,吆喝声清脆悦耳,隐隐约约,将包围秋水郡的暮气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
  可很快,宇文君心里便是一沉,两位男童,脚上穿的是可以露出脚指头草鞋,这类草鞋只能用于夏季,冬季穿这种草鞋,自然是迫于无奈。

  然打雪仗的孩童们并不在意这些,他们已经习惯了,揉捏出一个雪球,开启一场此起彼伏的攻防大战,他们也不知道,寒气湿气已然通过涌泉穴渗入了他们体内,只是他们年幼,还能扛得住,等往后上了年纪,各类风湿风寒的毛病将会一应俱全。

  孩童们脸上的笑容越是无拘无束,宇文君的心里便越是难受。

  身为一位多少有些良心的政客,自然是看不下去。

  宇文君微微皱眉,思来想去之后,他还是小心翼翼的绕开了这几个打雪仗的孩童,心里是想要给他们买上几双可保暖的棉靴,他深知,一旦照顾了这几个孩童,很快就会有人将他包围起来,等待着他的施舍,此事不必着急于此时此刻。

  环顾四野,周围的建筑都已老旧,路道不平,坑坑洼洼随处可见。

  不愧是连国师大人都觉得百姓很苦的地方。

  秋水郡外,千里平原,不说雄山大川,连一座略有雄势的孤峰都没有,很平,很苦涩,就像是老百姓的日子。

  道路上尽是泥泞,马车难以通行,此等路况,至少也得乙等战马方可开道。

  细雪逐渐演变成鹅毛大雪,宇文君有些后悔没有带着黑狮子一同来到秋水郡,轻微御风而行一段路程后,视野中,一棵参天柳树矗立,柳树下,国师李洪山靠在树上,对宇文君投来了略有玩味的眼神。

  来到近前后,宇文君疑惑道:“国师大人在这里等我?”

  李洪山淡然一笑道:“人皇陛下也很是牵心秋水郡的百姓,所以我来了。”

  “以往殿下不曾来过秋水郡,距离人间疾苦很远,如今殿下看到了,不知心中作何感慨?”

  宇文君这没有向国师大人质问人皇陛下的政治举措,也并没有辱骂庙堂上的衮衮诸公,秋水郡,天时地利人和,一样都不曾站住脚,想要令这里生机勃勃,是一件艰难而漫长的重任,却未必可见成效。

  同样都是地方官员,繁华之地的地方官员与贫瘠之地的地方官员比起,是不一样的,如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。

  李洪山笑道:“记得多年前,某些颇有才能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年轻官员,便会发配至秋水郡当父母官,本以为那一类官员,经历过人间疾苦之后,总会明悟一些道理,也能养出一股正气与浩然气。”

  “可惜的是,那一类官员留任结束之后,重返繁华之所,变得异常奸诈狡猾,对于政事,只求不犯错误,对于唾手可得的功劳趋之如骛,稍有艰难重任,便敬而远之。”

  “那些嘴上说要为万世开太平,要为百姓谋福业的读书人,多数也只是嘴上说说,心里惦记的都是男盗女娼那些不雅之事。”

  宇文君狐疑问道:“那少数读书人呢?”

  李洪山笑意更加狂妄,道:“那些少数人,悟性不足,才能太弱,根本就看不到多数读书人眼中的光景。”

  “秋水郡一直都是北方的疑难杂症之一,早年间,陛下也曾想过,在这里设下一座书院,名曰浩然书院,可这里实在是太穷,人不杰地不灵,此事便荒废了。”

  “国库也曾一度时期倾向于秋水郡,发展民生内需,可这个窟窿很大,根本填不满,且秋水郡不少青壮年,都去了外地州郡谋生。”

  “秋水就像是一个老人,已到暮年,可一时半会儿,又难以断气。”

  “陛下倒是很想要看看,这个时代的八顾之首,能否对秋水郡对症下药。”

  李洪山笑意愈加猖狂,看宇文君的眼神,若看着一个对前途未来感到迷惘的小丑。

  秋水郡,就像是一个百无一用的男人,无体能,无学问,无容貌长相,无风水,无父母双亲,也无妻儿,且还身体残缺,如何下手?

  宇文君沉思道:“可这里终归还有人气,我欲在这里,设下一座恒昌书院,以工代赈之事,可先从秋水郡修建恒昌书院落实,我将会在这里,修建一座规模极大的恒昌书院,可容纳十万学子往上的恒昌书院。”

  “不过国库那里,得多少给我出点力。”

  李洪山哈哈笑道:“这倒也行,临近州郡的寒门之子,不远百里千里的来秋水郡入学,确实可带动人潮,陛下那里我会去言说的,对于政事,我悟性不如殿下,就不敢在殿下这里班门弄斧了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ida9.cc。自大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zida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